心血管疾病年轻化,我们应如何预防?
来源:    发布时间: 2024-04-17 07:57   66 次浏览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随着年纪增大,我们的血管壁也随之增厚、变硬、钙化,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。

随着年纪增大,我们的血管壁也随之增厚、变硬、钙化,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大。然而,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。研究表明,心血管的健康和一生中3个年龄段直接相关。这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心血管疾病,问题或许就出在这3个不同年龄段!


25岁-45岁阶段


此时大多数人处于低风险,只有少数人具有极端风险或遗传风险。大约5%~15%的人出现了早期疾病,比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和肺功能丧失、心脏功能的变化。


这个时期的生活方式会决定心血管未来的风险、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。因此,此时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。


1. 不吸烟


烟气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渗透进血液,这样会造成一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,尼古丁也会刺激动脉收缩,长此以往,心脏运动起来就越发困难,心血管疾病也就更容易产生。而在戒烟之后,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迅速降低,戒烟时间越长,心血管健康获益越大。


2. 不熬夜


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,交感神经过度兴奋,容易使得心律失常,甚至引发心梗。因此要保证规律的睡眠,最好每晚23点前入睡。


3. 减少久坐,多运动


相信不少人都是能坐着就绝对不站着,但这种习惯却会带来很大风险。久坐少动者,血液循环减缓,血液黏稠度增高,心肌收缩乏力,久而久之,动脉硬化、冠心病等都会伴随而来。


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》中提到,成年人保持每周≥ 150 min 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每周≥ 75 min 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可减少心血管病发病。


4. 保证膳食平衡


长期高油、高盐、高糖饮食,是心血管健康的“杀手”。建议饮食应注意膳食平衡,保证食物品种多样性,以谷类为主,注意能量平衡,多食蔬果、奶类和大豆,适量鱼、禽、蛋、瘦肉,减少盐和油,限制糖和酒,经常饮茶。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,建议每日尽可能多摄入不同种类食物。


45岁-65岁阶段


这个年龄段人群总体面临着中等风险。20%-40%的人患有亚临床疾病,3%的人发生临床事件,认知功能开始普遍下降。 


此时,心脏和血管都会有明显的老化,弹性大不如前,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来说,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,还要定期体检,及早发现身体异常,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机会。


定期体检,了解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:


1.“三高”检查:了解血糖、血脂、血压情况。


成年人血压值的正常范围:收缩压<120mmHg ,舒张压<80 mmHg;


成人正常血糖值:空腹血糖<6.1mmol/L,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<7.8mmol/L;


成人正常血脂: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为<3.4mmol/L,甘油三酯正常值为<1.7mmol/L。


2.超敏C反应蛋白(hs-CRP):是判断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,也是心血管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。


3.同型半胱氨酸(HCY):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,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子。


4.心脏超声检查:通过彩色超声仪器能动态显示心腔内结构、心脏搏动和各瓣膜的血流情况,是诊断各种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

5.心电图:为心脏疾病诊断、疗效评价、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,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、心肌供血不足及预激综合征等方面疾病。


6.动脉硬化检测: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,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、脑梗死、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。


65岁之后阶段


人们到了65岁之后已经普遍面临心血管疾病风险,医疗需求增加。60%-80%的人有亚临床心血管病,15%发生临床事件,认知功能下降已明显能测量到。


此时,如果依旧能坚持健康生活习惯,无论对保持血管健康或改善疾病,都有一定效果。


同时,也要对一些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要有一定了解,如冠心病、心梗等,以便及时获得救治。


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1周出现,少数甚至可能提前数周,约40%的病人发生于梗死前1~2天,有的病人可以反复发作。


其主要表现为:


心绞痛发作频率加快,而且痛疼加重;


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,伴出冷汗、恶心、呕吐等;


心绞痛诱因改变,更易发作,在休息时也会发作;


原来可缓解疼痛的方式失效;


发作时伴心跳缓慢或心动过速、休克、晕厥等。


沈阳市大众医院是东北地区从事健康体检,健康管理,健康服务的大型专业化服务机构。设备先进,诊断独特,百姓价位,胃肠、心血管、妇科、乳腺为重点科系,是以无痛苦诊断胃肠疾病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医院。体检预约热线:024-86500610  024-86529200。官方网站:www.sydzyy.cn